bat365正版唯一官网
童坦君教授:将新理念引入老年医学基础研究
我们急匆匆地找到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楼时,比约定时间晚了十几分钟。穿过狭窄的楼梯和幽深的走廊,我们发现童坦君教授正坐在办公室内,开着门等着我们。
“当年能被派遣出去留学真是不容易,一晃30年过去了,就像做梦一样。”童教授不禁感慨道。
以英语口试“满分”成绩入选
童坦君1934年生于浙江省慈溪市,后转到上海求学。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的童坦君留在了母校——当时的北京医学院,从事生物化学科研与教学。
“文革”期间,童坦君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常的教学研究计划完全终止了。往事历历在目:“1972年我因患肝炎在家休养,但仍没放弃学习,这才使我的专业水准能一直维持一定的水平。”童坦君说。
1978年7、8月份,作为北京医学院助教的童坦君顺利通过学校选拔,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赴美留学考试,英语笔试成绩60多分,口试更取得5分“满分”的好成绩。童坦君兴奋地解释道:“口试时,我的登记表中年龄一栏写错了,就主动用英语和考官辩解了起来,这可能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月,童坦君突然接到通知,到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参加英语集训两周,到年底就登上了赴美飞机。童坦君回忆说:“刚刚走出‘文革’封闭状态,突然投入中美实质性交流进程,身历其中,如入梦境。”
登上华盛顿邮报要闻版
来到美国,中国留学生是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无论走到哪里,后边总会跟着一大群拿着相机的记者。“有一次我们去华盛顿纪念碑附近溜达,发现消息灵通的记者们竟然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次日,童坦君就在《华盛顿邮报》要闻版显著位置看到自己站在纪念碑下的大幅照片。
没几天,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访问美国。作为白宫嘉宾,童坦君等几十位访问学者参加了美国总统卡特夫人举办的招待会。这批留学生都身穿国内统一定做的雪花呢黑大衣,很气派,也很正式。而美国人总觉得他们穿着怪异,“他们总问穿的是不是制服?”
随后3个月,童坦君到美利坚大学学习英语。他们这批“大龄”中国留学生和另一半来自拉美和中东的学生同窗学习,“那是真正的梦醒时刻!”语法、阅读甚至写作都是中国学生的强项,最难对付的是听写。“老师念得很快,听了前句,忘了后句,实在跟不上!”不过经过大家的努力,即使是听写,在结业时他们的成绩也不比别人差了。
其间,华盛顿下了几场大雪。“早晨起来,只见外面白茫茫一片,雪深齐腰。当时我看见有关部门竟然在街上撒盐来化雪,这在当时国内是想象不到的。”
坐在旁边的童坦君夫人张宗玉女士忍不住插了一句:“当时条件困难,要想和他通电话,必须到北京五道口附近的邮局。我这边白天给他打电话,他那边是晚上接。打一次电话,1/3的月工资就没了,所以当时还是以写信联络为主。”
首次为中国留学生拿到奖学金
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研究在美国享有盛名。在那里,童坦君师从华裔生物物理学家曹安邦教授,并第一次看到目前生物医学界人人熟知的可调取样器、超净工作台和二氧化碳孵育箱。“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美国的学科融合现象。”在中国,童坦君研究生物化学时,其他学科领域一般不会接触。而在美国就还要研究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学科,涉猎面广泛多了。刚开始,童坦君有点想不通,“现在回过头去看,觉得综合性学习确实很重要。”
“乡音未改鬓毛衰”,在霍普金斯大学,童坦君竟然遇上了中学时的高班校友。“他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当时已经是教授了。还碰到一位已经当助理教授的小学低班同学。”
半年后,童坦君转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博士后训练。在那里,童坦君等为数不多的几人第一次为中国留学生拿到了NIH的奖学金,共17000多美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数目了。这是美国国务院第一次批准颁发奖学金给中国留学生,为后来的中国留学生开创了先河。
两年间,童坦君在两家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学习,接触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了解到学科融合的必要性。特别是在顶尖科学家络绎不绝、学术活动极其活跃的NIH,童坦君注意到新的学科生长点,回国后萌发了用新理念研究老年医学的念头。“我们这批人在美国学习非常刻苦,我没有干出什么伟绩,做出成绩需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日之功。”童坦君说。
30年过去了,童坦君教授先后多次赴美访问、学习,并与夫人张宗玉教授率先将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念和技术引入我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对于30年前的赴美留学,童坦君认为那次毕生难忘的经历确实让自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今后的学术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北医新闻网》